close
 
作為一個兩孩之父,和孩子一同玩基本上不是一個選擇,而是必須要做的事,只是要問的是,究竟和孩子玩甚麼?這問題對現代父母來說,總不陌生,因為父母們每逄假日、長假期,總會為「和孩子玩甚麼」而煩惱。不是因為可以選擇的太少,而是可以選擇的太多,以致家長們在假以時日的「鍛鍊」下,建立起兩套「假日玩樂篩選原則」,為甚麼會是兩套呢?因為一套是要給孩子解釋時用的「給孩子版本」,而另一套不是要說給其他人聽,而是家長和自己對話「真‧版本」。先說「給孩子版本」吧……
 
20180303_134543.jpg
「給孩子版本」
假日可以玩的事情可以有很多,例如去公園遊樂場、去主題樂園、去山野健行、去參加各類型的興趣訓練班,種類雖然繁多,但不難找到家長挑選玩樂時的原則。以香港家長為例,無論是不是「怪獸家長」,普遍也認同「孩子不玩過夠不行」(或地道一點的說:「帶小朋友去放電」),以假期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將小朋友在平日儲起了的活力一次過釋放出來,所以有運動成份的活動肯定是家長們的首選。而孩子們也很樂於參與高運動量的活動,所以只要家長說一句:「明日帶你們去公園」,大多數時間都不會收到反對的聲音(如果假日也是去平日同一個公園的話則另計)。帶孩子去公園這個看似非常「正路」的假日玩樂項目,背後竟然也有另一番的「計算」‥‥
 
「家長真‧版本」
假如你是家長,也是公園常客,相信你會對以下的觀察很有同感。在公園裡,你會找到三類型的家長:
  1. 眼不離孩子的:
    自己一個看顧小孩,追著走著,抹汗遞水,貼身保鑣,甚至和孩子一同玩,雖然看似很辛苦,但看得出這些家長對小孩很著緊,也很珍惜和孩子一同遊玩的時間,他們會認為父母的參與是孩子重要的成長關鍵,把假日活動當作孩子多元智能的發展,是值得投放的長線投資  。
  2. 眼不離手耭的:
    有可能是一對或一個家長帶小朋友來到公園,在確保小朋友安全後,(如場地沒有壞孩子、古怪叔叔等之類不安全因素),家長便很安心地投入他/她的虛擬世界,安心讓小朋友自己玩耍。對這些家長來說,「小孩要放電,我都要放電;他有他玩,我有我玩」 ,帶來公園背後的動機,某程度上是為了讓小孩專心玩外面的,不要來攪我的(直接一點說,就是:「不要煩我了!」)。他們認為自己帶小朋友到公園已經盡了家長當付的責任,孩子會自己玩自己享受,而自己也有自己的需要,各取所需,各自快樂。孩子不是他的第一位,自己才是。
  3. 眼不離朋友的:
    和上一類很相似,就是假日除了要陪小朋友去玩之外,也希望和朋友以及朋友的孩子聚一聚。這些家長心底最希望的,就是孩子既然有伴了,就讓他們能夠和朋友玩樂嬉笑吧。時光可貴,一次過滿足「孩子」和「社交」的需要,真是相當化算!家長的重點很順理成章是在朋友身上,帶小朋友去公園並不是真的純粹帶小朋友去公園,小朋友只是藉口而已。

可能你會看到自己是屬於哪一類型的家長,也藉此反思到原來自己每個周末抓破頭顱也要安排不同活動給孩子背後的篩選原則,回到主題,「究竟和孩子玩甚麼」其實並不是問怎樣選擇活動,不是問孩子最需要甚麼活動,也不是問究竟有甚麼平靚正的活動推介一下,這些問題的確是很常用又貼地,但重點不是這些,家長要問的,是你該怎樣看待親子關係的建立?該抱怎麼樣的心態和孩子玩才是孩子最需要的?
 
IMG_9283.jpg
孩子不是機械人,你以為他們身上都安裝了兩個程式:「只要帶到公園就會自動放電」和「只要到了遊樂場即使自己一個玩就會完全滿足的」。相反,孩子最渴望的不一定是每到周末便帶去玩全城最新奇刺激的主題公園或遊樂場,這些的確很合小朋友的胃口,但他們最想知道的,不是今個星期日會玩甚麼(what?),而是和誰玩(Who?)。人人都說現代孩子很醒目聰明,沒錯,孩子就是很挑通眼眉,他們就是很直觀地感覺到父母是否「真實地」與他們一起(truly with them),「人在心不在」的狀態小朋友是知道的。家長們,高質素陪伴並不是甚麼大道理,新發現,可是能夠明白,持續地執行,並且能真切的讓「用家」感受得到的話,的確需要用心,需要鼓勵,需要堅持。所以,家長們,和孩子玩最需要的,就是你願意玩!只要你願意抱擁這信念,願意為孩子,願意花時間與孩子一同玩,放下手機、放下電視機,放下家務,專心專注在孩子身上,一同玩個痛快,一同大笑一番,這樣的時刻肯定會成為你們共同美麗的回憶!孩子必定會察覺並且在行為上給你正面的反饋。即使你過去都未能做好,不要灰心,「現在(Present)」就是時間、就是禮物,發揮你作為父母的獨特身份,為孩子和自己創造值得回味的童年回憶吧!
arrow
arrow

    艾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